南部战区水兵某支队参与演训使命,潜水员在某海域进行水下作业。单峥/摄
“潜艇‘坐沉’海底,援潜救生军力敏捷前出,施行联合救援。”盛夏,南海某海域,南部战区水兵某支队联合潜艇部队、航空兵部队,展开了一场杂乱条件下的立体搜救演练。
在海空力气协同合作下,编队成功定位“坐沉”潜艇,该支队潜水员敏捷穿戴装具潜入水中,运用新式配备,合作艇员从海底转移出水面,并对“受伤”艇员分类施救。跟着艇员在短时刻内悉数出水,“坐沉”潜艇成功上浮,该支队潜水员的应急救援才能再获提高,多项新战法训法得以查验。
南部战区水兵某支队潜水员终年背负海上搜救、应急拖带、沉物打捞、援潜救生、抢险救灾等使命,组成70多年来,面对危险系数大、技能要求高的防险救生“水下战场”,他们在“为革新敢拼命、为救命敢换命”战役标语引领下,圆满完结多项急难险重使命,呈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。
“勇下头水、以命换命,是潜水员们都会作出的选择”
“不管面对什么样的使命,咱们都抢着‘下头水’。”前不久,支队原永兴岛船潜水员、一等功臣刘志友回到支队,参与一场主题教育活动。在营区一面雕刻着7名勇士形象的铜墙前,这名68岁的白叟,为年青潜水员们叙述起自己早年执行使命的故事。
关于潜水员来说,“下头水”指的是第一个入水执行使命,意味着他们需求面对不知道危险和应战,表现了潜水员坚强的勇气和超卓的技能。
1980年5月,刘志友受命随船参与我国初次洲际运载火箭全程发射试验使命,并背负海上打捞数据舱的重担。此次试射备受国际社会重视,作业地点的南太平洋某海域遍及外军舰机。
“有必要做到满有把握,绝不能因为个人影响到整个试验。”刘志友明晰记住,5月18日10时30分,运载火箭头部成功地降落在南太平洋预订海域后,激起了一个巨大水柱,海水瞬间蒸腾,在水柱顶端构成一大股水蒸气团。
随后,他和战友们决然登上直升机,飞抵方针。此刻数据舱现已从弹体弹出,数据舱开释的染色剂将周围海水染得碧绿。跟着直升机高度不断下降,刘志友发现层层绿晕的中心正是跟着波浪崎岖的数据舱。
面对外国军机环伺,刘志友在水文数据不全的状况下,没有一点点犹疑,从悬停在空中的直升机上敏捷下降到海面,决断捉住数据舱,就在套吊环时,他胸前的吊环和垂下来的钢索忽然脱开,飞机旋翼搅起的气流使套着气囊的数据舱带着他在急流中旋转。他抓住时机,拔出潜水刀,捅破气囊,在机组人员的合作下,再次把数据舱和自己绑在一同,将其完好无缺地打捞出水,仅用时5分20秒。刘志友后来被颁发一等功。
“我入伍的时分,刘志友班长刚刚退伍,老兵们说我睡在刘班长睡过的铺上,也能立一等功。”当传说中的一等功臣呈现在自己面前时,一级军士长、一级潜水员周永生感慨万千,与长辈交谈了起来。
30年前,仍是新兵的周永生来到这片营区,成为一名潜水员,他与战友们沿着长辈们的脚印一次次出征,从码头潜入远海大洋深处,荣立团体一等功1次、团体二等功1次、团体三等功4次。
“像刘班长相同,许多战友在脱下戎衣多年后,还会带着家人回到这儿。”每逢有老兵回来,周永生总是领着他们看看部队的新变化,向老兵展现新一代潜水员的风貌,但令他惋惜的是,有一些战友“永久地离开了咱们”。
“不管多么经验丰富、身体健旺的潜水员,在大海面前都像个孩子。”虽然熟练的技能、科学的计划现已可以躲避绝大部分的水下危险,但对周永生来说,自己所从事的仍是一项危险的作业。依据计算,仅一次惯例深度水下作业的安全危险就超越200项,周永生说:“数字永久无法准确,这一次顺畅出水,不代表下一次也可以。”
一次打捞使命,周永生在109米水深作业时突遇供气中止险情,水下照明也呈现毛病,他镇定镇定上报状况,一边调整呼吸一边寻觅原因,将卡在礁石缝隙中的供气软管拽出。
在周永生看来,潜水员在水下像“未剪断脐带的孩子”,这根“脐带”其实是由3根管子环绕组成,分别为潜水员供给呼吸的气体、保温的热水以及通讯设备、水下摄像机、照明灯的电能,它是潜水员与作业母船间的仅有联络。
“保证完结使命!”遭受险情时,在供气缺乏、照明没有康复的条件下,面对指挥员的问询,周永生决议持续完结使命,用最短时刻对打捞物完结绑缚作业,合作水面将其打捞出水,打破了水兵实践水下作业深度纪录。
近年来,周永生和战友们时刻与恶劣的海况、不知道的水域相伴,超卓完结各项使命,练习出合格兼职潜水员和潜水新兵数百人,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、三等功1次。
眼下,行将执役期满的他仍然像长辈那样自动请求“下头水”,他说:“勇下头水、以命换命,是潜水员们都会作出的选择。”
“新质力气,正助力咱们取胜‘水下战场’”
近期,在该支队码头举办的兵营敞开日活动中,新质救援配备展区人头攒动,前来观赏的民众围着一系列先进的无人配备不停地发问。
人群中,一位老者走到一台重型遥控潜器前,望着橙黄色的“大盒子”出了神,他残损的左手分外有目共睹。这位矍铄的白叟,是该支队一等功臣邱步军,这么多年来,他一向重视着水兵在防险救生范畴的开展。
1993年5月的一次练习,在水下机器人行将入水时,滑车制动忽然失灵,十几吨重的设备带着链条飞速下滑,宣布巨响。刹那间,邱步军下意识伸手死死地捉住了一根链条,顾不上左手钻心肠疼,和战友合力将配备提高起来,保证我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完好无缺,而邱步军的4根手指却从根部被规整切断。
“其时的尽力没有白搭。”30多年后,看到眼前的新质配备,听着新一代潜水员介绍配备作业功能,邱步军动情地说:“国家强壮了、部队强壮了,咱们潜水员一定能潜入更险更深的‘战场’!”
近年来,该支队接连接装多型救援渠道、多种救援配备,后续还有许多类型渠道、配备在接装序列,新质力气的投入运用使得救援款式产生了很大改动,作业深度有了极大拓宽,对指挥员、操作员与合作作业的潜水员都提出了实践检测。
“新质配备会不会揉捏传统潜水员的使命使命?”“传统潜水员的未来开展空间会不会受到约束?”起先,无人化、智能化新质救援力气的引进运用,引起了一部分潜水员的忧虑。
“潜水员与新质救援力气之间,并不是选择题,作为与深海有着最密切触摸的潜水员,在学配备、用配备方面有着先天优势。”该支队某科长周家宁,曾在2017年因打破某型潜水装具实践作业水深纪录荣立二等功,刚刚安排完重型遥控潜器操作手查核的他,在船舶泊岸后就登上另一艘舰船进行深潜救生艇极限深度测验,他说:“新质力气,正助力咱们取胜‘水下战场’。”
“以往咱们讲一专多能,都是说潜水专业内部的,现在咱们愈加偏重将自己的身手放在整个救援系统,定位愈加明晰。”现在,越来越多的潜水员像周家宁相同,自动拓宽自己的技能鸿沟,该支队将潜水员编入新质配备使命编组中,构成“一套编组人员、两种作业手法”的练习形式。
一次,该支队牵头安排多场景联合搜救演练,在首用遥控潜器衔接某处引缆失利的状况下,编队指挥员决断选用备用计划,派出一向在操作室参与遥控潜器作业的潜水员李伟下水作业,因为对水下状况、作业难点非常了解,他在短时刻内精准完结引缆衔接,使演练照常进行。
“潜得越深,完结使命的底气就越足”
2010年9月6日15时35分,是二级潜水员李刚毕生难忘的一刻,其时他在完结“450米饱满潜水试验研讨”后顺畅出舱,使我国成为国际第九个把握打破400米深度、潜水员直接露出在高压环境下作业技能的国家。
“与惯例潜水作业比较,饱满潜水不受作业时长约束,潜水员可以在水下进行长时刻巡潜,遂行高难度救援使命。”近来,在该支队饱满潜水练习设备内,这名“三军优异指挥军官”正安排新选拔的饱满潜水员进行练习。
“咱们看护的这片海域,均匀水深超千米,饱满潜水的深度决议着救援深度,是防险救生链条上最末端环节。”在超越120米的深度进行潜水作业,潜水员往往在水下只作业几非常钟,就需求数个小时的减压上浮时刻,上岸后仍需求在减压舱待上数个小时,李刚说:“这样既严重影响救援功率,又无形中加大了潜水员在水下面对的危险。”
饱满潜水是潜水员进入一个主要由日子舱、潜水钟以及各种管路组成的杂乱设备中,使加压舱中压力和方针深度水压相同,待人体中氦氧混合气体到达饱满,再通过潜水钟将潜水员转运到水下,对潜水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。因而,饱满潜水员需求从潜水员部队中“百里挑一”。
2008年11月,水兵医学研讨所的专家课题组来到李刚地点部队选择“模仿450米饱满潜水试验研讨”潜水员,李刚通过长时刻尽力从水兵多名候选人中锋芒毕露,成功当选试验4人小组,并成为小组负责人。
2010年8月18日上午,试验正式开端,李刚和别的3名同志进入密闭狭小的加压舱。8月20日,舱内压力到达400米饱满深度,他们要接受40个大气压,相当于每平方米几万公斤的负荷,面对高压露出固有的压力负荷、气体损害负荷、气体毒性负荷、心理负荷等危险。李刚作为负责人,每隔两小时下床1次,检查组员状况。直至8月21日晚,加压舱顺畅到达480米饱满深度。
8月22日上午,巡回潜水作业开端,在493米深度环境下,李刚完结拆装法兰盘、转移重物、打绳结等深潜作业,在水下逗留37分钟,发明了下潜深度最深、水下作业时刻最长的亚洲纪录。
“潜得越深,完结使命的底气就越足。”李刚介绍,该支队每年安排大深度潜水练习、接连4年安排饱满潜水练习,“不管科技怎么开展,潜水员坚强的毅力永久不行代替。”
“某海域产生渔船商船磕碰,渔船淹没,船上8人落水失联!”本年4月,潜水员周雪伟与战友们在某救援船上参与饱满潜水练习,在完结预订深度练习课目回来加压舱减压时,他们忽然收到当地发来的求助信息。因为状况急切,指挥员当即决断中止饱满潜水员减压,救援船立即由训转战奔赴失事海域。
周雪伟与战友们自动请战,在未彻底完结减压的状况下,再次加压至方针深度,在不知道水域、高压环境下接续作业,膂力简直透支,最终将倾覆渔船舱内罹难者遗体悉数打捞出水,发明了军内初次运用饱满潜水施行搜救的先例。
“在乌黑的水下,看到渔民的遗体,给我的冲击仍是很大的。”周雪伟在使命总结中说,“为了让逝者安眠、生者节哀,一切都是值得的。”
此次搜救举动,该支队联合军地各单位,完结水面联合查找、水下侧扫定位、罹难人员遗体打捞、磕碰事端水下取证等使命,大幅提高了水下电视、遥控潜器、饱满潜水钟等新质救援力气作业功率,完成了智能配备与饱满潜水员的有机交融,在实战中查验了他们的中心救援才能。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 通讯员 吕浩
来历:中国青年报